第一百一十四章:合则不得,散则必败!(6 / 9)

说起来,意气用事点,那就是输了。

虽然那瓦剌想要发展,所以害怕他面子上挂不住,所以主动的投降了。

他朱棣当时并不清楚。

后面知道后也是十分的气愤。

一门心思的想要报仇。

可自己这大孙子说的话,并没有错。

可是,在别人的口中都是大明朝威风凛凛,军队势如破竹,可到了这小子的嘴里却是没有任何的收获。

好像把他这个爷爷这么多年的功绩给抹掉了一般。

他这个爷爷心里能舒服吗?

不过好在,这小子最后还是说到了点子上。

这几次的大战,虽然看似没有太多的收获,但那也是无奈之举,明军在北边能获得什么收获,弄点牛羊回来?

最终得到的是大明朝在战略上的胜利,让四周八方,都看到了大明朝的实力,保证了大明朝的边疆不会受人欺凌。

正所谓,打得一拳开,免得百拳来。

这可不光是北面,四面八方的邻邦们,可都在瞧着呢。

这也是为何这次朱棣还执意要出征的很大一个原因。

他朱棣一旦死了,大明朝连一个真正能稳操胜券的主帅都拿不出来。

永乐朝可远不如洪武。

洪武年间,别说是徐达大将军这样的牛人了。

就是随随便便一个蓝玉,都能在北边牛叉哄哄的打出一个捕鱼儿海战役,大破北元,基本摧毁其职官体系,从而名震天下。

这一点,从他朱棣第一次亲征之前,派那淇国公丘福去就看的出来。

十万大军,全军覆没。

逼的他朱棣御驾亲征。

尽管能打仗的将军还是有的,但真正能统帅三军的主帅人物,却一个都没有。

就那丘福,还号称靖难第一功臣。

永乐年间帅才凋零,真不是在扯澹。

是真没有。

他朱棣到底是皇帝,他就是再喜欢打仗,如果手下打一仗就胜,打一仗就胜,谁真愿意一直御驾亲征?

朱元章也是打仗出身吧?

他后来去打仗了吗?

什么大战,随随便便派个年轻将领就能收拾了,还需要皇帝去?

也就他朱棣经过朱元章的培养,成了才。

不然永乐年间的武力,是真完了。

虽说,朱棣害怕儿孙受欺负。

这同样也是朱棣一直纠结于到底要立老二为继任之君,还是朱高炽为继任之君的一个很重要的衡量。

要只说治国,一百个朱高煦也抵不上一个太子朱高炽。

可是,在这种情况下,你可能是太子朱高炽当着皇帝,还让老二手握重兵在外打仗?

这不是痴人说梦吗?

所以,朱棣一直在犹豫。

而在如今考虑好了日后的继任之君的人选后,越是偏向于老大和朱瞻基这个大孙子,他这一仗就必须打!

他要在自己临死前,给大明朝军队再打出一个赫赫威名来!

最起码保证他大明朝十年内的和平!

给大孙子朱瞻基一些成长的时间。

这一次,不光要打,还要彻底的消灭一些敌寇,不然他们不长记性!

不过这些都是他朱棣自己思考的事情,如今听着自己大孙子说到了这些,朱棣还是皱着眉继续问道:“什么问题?继续说!”

见老爷子并没有发脾气,朱瞻基也是松了口气。

毕竟当孙儿的去质疑爷爷的功绩,不拖鞋拍过来已经算是好的了。

这也是他为什么不肯说的原因。

虽然他想养生,但养生也是要看情况的。

在军国大事上,绝不能马虎。

“是!”

一旁在听到这爷孙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