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起来,意气用事点,那就是输了。
虽然那瓦剌想要发展,所以害怕他面子上挂不住,所以主动的投降了。
他朱棣当时并不清楚。
后面知道后也是十分的气愤。
一门心思的想要报仇。
可自己这大孙子说的话,并没有错。
可是,在别人的口中都是大明朝威风凛凛,军队势如破竹,可到了这小子的嘴里却是没有任何的收获。
好像把他这个爷爷这么多年的功绩给抹掉了一般。
他这个爷爷心里能舒服吗?
不过好在,这小子最后还是说到了点子上。
这几次的大战,虽然看似没有太多的收获,但那也是无奈之举,明军在北边能获得什么收获,弄点牛羊回来?
最终得到的是大明朝在战略上的胜利,让四周八方,都看到了大明朝的实力,保证了大明朝的边疆不会受人欺凌。
正所谓,打得一拳开,免得百拳来。
这可不光是北面,四面八方的邻邦们,可都在瞧着呢。
这也是为何这次朱棣还执意要出征的很大一个原因。
他朱棣一旦死了,大明朝连一个真正能稳操胜券的主帅都拿不出来。
永乐朝可远不如洪武。
洪武年间,别说是徐达大将军这样的牛人了。
就是随随便便一个蓝玉,都能在北边牛叉哄哄的打出一个捕鱼儿海战役,大破北元,基本摧毁其职官体系,从而名震天下。
这一点,从他朱棣第一次亲征之前,派那淇国公丘福去就看的出来。
十万大军,全军覆没。
逼的他朱棣御驾亲征。
尽管能打仗的将军还是有的,但真正能统帅三军的主帅人物,却一个都没有。
就那丘福,还号称靖难第一功臣。
永乐年间帅才凋零,真不是在扯澹。
是真没有。
他朱棣到底是皇帝,他就是再喜欢打仗,如果手下打一仗就胜,打一仗就胜,谁真愿意一直御驾亲征?
朱元章也是打仗出身吧?
他后来去打仗了吗?
什么大战,随随便便派个年轻将领就能收拾了,还需要皇帝去?
也就他朱棣经过朱元章的培养,成了才。
不然永乐年间的武力,是真完了。
虽说,朱棣害怕儿孙受欺负。
这同样也是朱棣一直纠结于到底要立老二为继任之君,还是朱高炽为继任之君的一个很重要的衡量。
要只说治国,一百个朱高煦也抵不上一个太子朱高炽。
可是,在这种情况下,你可能是太子朱高炽当着皇帝,还让老二手握重兵在外打仗?
这不是痴人说梦吗?
所以,朱棣一直在犹豫。
而在如今考虑好了日后的继任之君的人选后,越是偏向于老大和朱瞻基这个大孙子,他这一仗就必须打!
他要在自己临死前,给大明朝军队再打出一个赫赫威名来!
最起码保证他大明朝十年内的和平!
给大孙子朱瞻基一些成长的时间。
这一次,不光要打,还要彻底的消灭一些敌寇,不然他们不长记性!
不过这些都是他朱棣自己思考的事情,如今听着自己大孙子说到了这些,朱棣还是皱着眉继续问道:“什么问题?继续说!”
见老爷子并没有发脾气,朱瞻基也是松了口气。
毕竟当孙儿的去质疑爷爷的功绩,不拖鞋拍过来已经算是好的了。
这也是他为什么不肯说的原因。
虽然他想养生,但养生也是要看情况的。
在军国大事上,绝不能马虎。
“是!”
一旁在听到这爷孙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