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一十四章:合则不得,散则必败!(5 / 9)

继承住。

见所有人都在等待着自己的回答。

朱瞻基想了想后,还是说道:“其实刚刚爷爷你们商谈的时候,孙儿也听到了些。按照孙儿的想法,此次北征,恐怕要无功而返了。”

朱瞻基的话一出口。

在场所有人都愣住了。

尤其是那杨士奇,如今的他算是明面上的太子党,但实质上却是铁杆的长孙党。

这一点别人就算不知道,他自己是清楚的。

不管是之前皇上的暗示,还是在那狱中被升官,直接做了兵部尚书加内阁大学士,成为大明朝一等一的实权官员,这些全部都是仰仗着长孙朱瞻基的。

刚刚他们兵部提出的那些反对意见,他们可以说,因为他们就是做这个的。

不提才不对劲儿。

加上他们也都是皇上身边的老人了,说几句不中听的是能接受的。

可长孙殿下就不行了。

不是说皇上不厚爱,而是此次皇上刚刚说了,已经定下了基调。

此次出征,是必须要出征的。

如今还没有出征,你就说要无功而返,这是什么意思?

这不是明摆了要唱反调吗?

就是一旁跟朱瞻基关系很好的二叔朱高煦,此时也忍不住的皱眉说道:“大侄子,这话可不兴乱说。”

听到众人的话,朱瞻基瞧了瞧四周这些人的表情,然后笑了笑,对老爷子问道:“爷爷,那孙儿这话能说吗?孙儿的话可有些不中听。”

面对朱瞻基的询问,朱棣虽然皱起了眉头,却还是坚持的说道:“继续说。”

闻言,朱瞻基点点头。

一旁的二叔朱高煦则一撇嘴。

是真郁闷啊....

而朱瞻基则仔细的想了想后说道:“诸位可还记得,本朝前四次皇上亲征的结果?”

对于这些,那老二和老三自然是最熟悉的。

当即便说道:“自然记得,此四次皇上亲征,我们哥俩都陪在老爷子身边,其结果也都是大获全胜,打的塞北那些人四处逃窜。”

听到这话,朱瞻基笑了笑说道:“二叔三叔说的大致不错,不过,应该也没有说的那么简单吧?第一次亲征前,首先是淇国公丘福带领十万大军,被打的全军覆没。而后爷爷亲自率军,果然大获全胜,将整个鞑靼按在地上打了一遍。”

“可此次大战,我朝出兵五十万,除了解决掉袭扰边境的祸患后,还得到了什么?鞑靼部对我朝的朝贡?那值几个钱?”

“第二次亲征瓦剌呢?虽最终那瓦剌投降,可其一共出兵不过三万,我朝却是五十万!虽斩敌数百,但未免有些不痛不痒。”

“第三次出征,丑虏阿鲁台闻风震慑,弃辎重牛羊马驼逃命远遁,看似大胜,我朝可有所得?”

“第四次更是如此,鞑靼部族首领阿鲁台早就避之远去,明朝大军虽“如入无人之境”,却无实际收获。”

“所以细数下来,在这四次大仗之下,虽壮了我明军声势,致使北方敌寇不敢袭扰边疆,但实际上的收获,与我朝付出的代价,却不成正比。”

“尽管站在整个大明朝的战略上,利大于弊,有些收获不能只用实质性的东西来衡量,比如和平,没有这几次大仗,哪里有大明朝这些年的和平。对于爷爷的决策,孙儿并无任何的意见,这仗肯定是要打的,这没有错。”

“但是,根据以往的经验,我们是不是也能得出些什么道理来?”

在朱瞻基将这几次亲政细数后,原本老爷子的脸上是有些挂不住的。

因为朱瞻基说的没有错,除了第一次出征鞑靼外,后几次基本是无功而返。

甚至在与瓦剌打仗的那一次,双方不胜不负,但大明朝可是五十万大军,对方只有三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