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93章 经久不衰的督抚不和(1 / 2)

崇祯皇帝微微颔首,表示赞同,然后缓缓说道:“想来确实如此,听闻那虎墩兔汗林丹,竟然被皇太极吓得魂飞魄散,连归义城都弃之不顾,一路狂奔至青海。如此行径,实在是有辱黄金家族的威名啊!”

他稍作停顿,接着又道:“朕的宣府镇和大同镇,自从上次建奴叩边失败后,便一直相安无事。如今那林丹汗舍弃归义城,朕倒不妨替他收归己有。想来那归义城附近的建奴实力应当并不强大,因此这宣大总督一职仍需有人担任。只是,该派谁去呢?”

崇祯皇帝一边沉思着,一边从怀中掏出了一本人才簿,随手翻阅起来。他的目光在簿册上快速扫视,口中喃喃自语道:“孙承宗,现任首席军机大臣,此人德高望重,能力出众,自然是动不得的。况且,让他从四镇督师的高位上退下来,去担任区区一个宣大总督,恐怕老头子会觉得脸上无光啊。”

崇祯皇帝继续翻动着人才簿,突然,他的目光停留在了“袁可立”三个字上,口中念叨:“袁可立,现任鲁豫总督……嗯,此人也不合适。再过两年,等陕北的民变平息,建奴退回赫图阿拉之后,朕还指望着他回京呢。”

崇祯皇帝坐在龙椅上,手中拿着人才本,仔细地翻阅着。他的目光停留在孙传庭、陈奇瑜和洪承畴的名字上,思考着如何调整他们的职位。

“孙传庭三边总督,陈奇瑜陕西巡抚,洪承畴两广总督……嗯,把他调得太远了。”崇祯皇帝喃喃自语道,“还是调回来为好,两广总督让朱大典去干,他去当宣大总督。”

崇祯皇帝想起了当初次辅韩爌的建议,但当时他并没有听从。然而,仅仅过了两年,他就开始后悔自己的决定。不过,他安慰自己说,亡羊补牢,为时未晚。

“次辅韩爌应该有所提防,可是该听的话还是能听的。”崇祯皇帝心想。他决定采纳韩爌的部分建议,对官员的职位进行调整。

“李定国拟旨。”崇祯皇帝对站在一旁的李定国说道。

“是,陛下。”李定国恭敬地回答道。由于杨嗣昌不在崇祯皇帝身边,所以自然是由与皇帝最亲近的李定国来拟旨。

“朕要做一件南辕北辙之事。”崇祯皇帝端坐在龙椅之上,眼神坚定地看着下方的臣子们,“朕决定让两广总督洪承畴卸任,无论他是否收复澳门,都要立刻北上,接任宣大总督一职。”

堂下的臣子们面面相觑,对于皇帝这突如其来的决定感到有些诧异。但他们都知道,崇祯皇帝一向果断,既然已经做出了决定,就不会轻易改变。

“天津巡抚朱大典勇于任事,且对对外贸易颇为熟悉,朕决定擢升他为两广总督。”崇祯皇帝继续说道,“至于天津巡抚一职,就由马士英接任。”

说到这里,崇祯皇帝停顿了一下,似乎在思考着什么。过了一会儿,他接着说:“至于马士英的布政使一职,就交由吏部举荐贤能之士来担任,然后上报给内阁军机处。”

“朕要加封韩爌为太子太保,并荫封他的一个儿子为锦衣卫千户,世袭罔替。”

堂下的臣子们纷纷躬身领旨,齐声高呼:“遵命!”

这些臣子们大多是武将,对于崇祯皇帝如此果断地发出中旨,他们并没有表示反对。相反,他们觉得皇帝的决策干脆利落,赏罚分明,让人感到十分爽快。

然而,在这一片和谐的氛围中,有一个人的神情却显得有些挣扎。他就是辽东巡抚袁崇焕。督抚不和的问题似乎又一次在卢象升和袁崇焕之间爆发了。

袁崇焕这个人啊,除了在他老师孙承宗手底下的时候还算老实,其他时候可就不那么安分啦!之前的那些上司,像王化贞、王在晋、王之臣、阎鸣泰等等,他可都是看不上眼的,心里头那叫一个不服气啊!

尤其是现在的蓟辽总督卢象升,年纪轻轻、资历尚浅,就凭着在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