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45章 京畿风云(1 / 2)

周县令从袖中取出一卷残破的笔记:"从吕望密室找到的。上面记载着他们试图用水利驱动机械,替代人力进行采矿冶炼。"

叶明翻阅笔记,越看越心惊。前朝工匠竟设计出以水轮为动力的破碎机、选矿槽甚至冶炼炉!虽然工艺粗糙,但原理与近代工业革命前的机械如出一辙。

"可惜走了歪路。"叶明合上笔记,"若当年用于正途,何至今日之祸?"

正感慨间,顾慎骑马赶来,面带忧色:"叶兄,朝廷来旨。御史台参你'擅改河道,劳民伤财',命你即刻回京述职。"

周县令大惊:"这分明是杨党余孽反扑!"

叶明却笑了:"来得正好。"他指着满河道的竹笼,"正愁如何推广这治河之法。既然朝廷要问,便让天下人都听听!"

离岸登船时,叶明最后望了一眼红石滩。夕阳下,新栽的柳枝在清风中抽芽,仿佛预示着某种新生。

船至河中,其其格忽然从舱底钻出,捧着一只铁盒:"大人,在私矿发现的。藏得极隐蔽。"

铁盒中并非金银,而是一叠地契与股份文书——记录着朝中多位官员在私矿的干股分红。更令人心惊的是,所有文书都盖着"永昌银号"的印章。

"永昌银号..."叶明目光骤冷,"如果没记错,这是首辅杨大人妻族产业?"

顾慎接过文书细看,缓缓握紧拳头:"看来,杨贼倒台后,他的党羽换了个方式继续吸血啊。"

叶明望向京城方向。暮色中的黄河波涛暗涌,如同朝堂上看不见的激流。

叶明的官船在通州码头靠岸时,已有数十名官员在岸上等候。

为首的竟是新任工部尚书李文远,杨首辅倒台后提拔的寒门官员。

"叶大人一路辛苦。"李文远笑容亲切,"陛下特命本官前来迎候。"

叶明恭敬还礼,心下却警觉——李文远虽非杨党,但据顾长青的情报,此人与永昌银号东家是姻亲。

入城途中,李文远状似无意地提起:"听闻叶大人在安阳以石膏净水,颇见奇效。只是朝中诸公质疑,此法耗银甚巨啊..."

"回大人,"叶明早有准备,"安阳治水共计耗银八千两,其中六千两为人工费。若推广至黄河全段,采用以工代赈之法,反可省去赈灾银两。"

李文远挑眉:"哦?愿闻其详。"

"灾民参与治河,每日给米三升、钱十文,如此既完成工程,又安抚灾民,较单纯放赈节省三成。"叶明递上账册,"此乃安阳实测数据。"

李文远翻阅账册,笑容淡了几分:"叶大人果然精于计算。"

车驾行至正阳门,突然被群书生拦住。为首的老儒生高举万民伞:"叶青天!安阳百姓感念大人活命之恩!"

叶明连忙下车搀扶:"老先生折煞下官了。"

老儒生却压低声音:"大人小心,有人要在朝会上发难..."说罢大声道,"请大人收下万民伞!"伞柄暗中塞过个纸团。

入宫路上,叶明展开纸团,上面写着:"御史台得永昌银号资助,欲参大人三大罪:一擅改祖制,二劳民伤财,三勾结商贾。"

顾慎凑近低语:"第三条怕是冲着我北境商队来的。"

果然,太和殿上尚未站定,御史王守成就出列弹劾:"臣参安阳知府叶明三大罪!"所列罪状与纸团所言分毫不差。

轮到叶明答辩时,他不慌不忙地展开三卷图轴:

"其一,所谓擅改祖制。"第一幅是《禹贡》拓片,"大禹治水亦需因地制宜,何来祖制不可改?"

"其二,所谓劳民伤财。"第二幅是安阳治水收支明细,"实际耗银比预算节省两成,何来伤财?"

"其三..."他展开第三幅永昌银号股权图,"所谓勾结商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