话说,晋君周不该是南下了吗?怎么会出现在楼氏府宅。
要南下的队伍确实是已经南下,队伍在周王室境内进行逗留,雨季来临前晋君周返回“新田”了。
“新田”距离周王室境内并不是太远,等雨季结束过后,晋君周花上四五天就可以再次跟南下队伍会合。
而晋君周之所以返回“新田”的原因是,他的老师正在以死相逼,闹得他必须进行逃避。
单公朝死不死,反正别是被晋君周逼死就行。
作为弟子的晋君周,天然在某些事情上不占道义,与其背上逼死老师的不名誉,逃跑反倒是不算什么。
单公朝的以死相逼倒是让晋君周意识到周王室正在尝试临死反扑,回到“新田”跟楼令进行必要的商议。
周王室肯定会有动作,只是他们的动作太过隐秘,暂时没有让晋国君臣找到明显的线索。
只不过,清楚有那么一回事,讲实话就是周王室正在干什么不会太难猜。
有实际线索跟猜测是两回事。
有线索就是代表存在证据。
猜测只是一种猜测。
恰好有很多列国的贵族来到“新田”这边,十分便于晋国君臣进行观察,相信不用多久就可以搞清楚怎么回事。
这不,先有公子侨过来,后面孙林父也来了。
连续出现两个人,很难不让晋国君臣认为还会有列国的人过来。
孙林父认为公子侨说得一点没错,参与聚会又让晋国列上名单,人人都是冢中枯骨。
那是晋国的君臣很小心眼,一旦发现谁要对自己不利,通常会选择先下手为强。
如果作为晋国的敌人却是反抗成功?不用着急进行恭喜,很快晋国的下一波打击就会到来。一次搞不定就继续下一次,还会随着对方的抵抗增加打击力度,直至将抵抗的一方打得屈服或是消灭。
来到晋国的人,他们要是只针对立法项目,属于就事论事的范围,惹到晋国的权贵也只是自己倒霉,不大可能涉及到国家的层次。
那当然还是因为晋人很小气,爬上晋国高层的人无一不是性格霸道,哪怕知道自己犯错也要先甩挑错的人几巴掌,后面再自行改正错误。
要是熟悉两汉的历史,尤其是对西汉的历史很熟悉,会发现他们是春秋时期晋国政治生态的加强版。
“这个年纪轻轻的公孙侨,他胆子可真是大啊!可是……,太胡闹了吧?”孙林父认识子国,印象中的子国是一个性格很软弱的人,没有想到性格软弱的子国会有公孙侨这么彪的儿子。
有了公孙侨先来找晋国高层告密……,直接评价那些人是冢中枯骨,不是一种告密又是什么?直接了当地告知晋国君臣一个信息:正在发生的聚会是在谋算晋国!
公孙侨只是郑国众多公族之中一个不起眼的公孙,没有那个资格从任何层次来代表郑国,怎么就敢干出那样的事情呢?
尽管不是那么理解胆子从哪里来,孙林父至少品懂了一件事情,那就是公孙侨所在的家族,他们要在郑国内部开始发力了。
“子国一定跟我的看法一致,认定吃再大的亏也只能交好晋国。我身为执政被一帮虫豸耽误,他们在郑国无权无势,只能是获得某位大臣的看重或支持了吧?”孙林父更多的是倾向于子国在郑国危难时刻想站出来,可是猜错了。
史书上的子国有不少篇幅,标签却是公子侨的父亲,本人没有什么功绩。
公子侨就是子产,他不但在郑国成功实施变法,并且使得郑国得以再次中兴。
后面时代的人,他们视子产为法家的先驱之一,还给了政治家和思想家的称号。
公子侨自己争取到了郑国执政子孔的欣赏,连带子国也成了郑国六卿之一的司马,直接让子国从小透明变成位高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