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三十八章:好小子,好小子啊!(4 / 9)

也是清楚藩王存在对京师有多大威胁的。

所以,尽管明面上并没有削藩,但是暗中却通过各种各样的手段将那些藩王们的兵力给一减再减。

如此一来,虽然朝廷还得养着这些藩王,但其手下没有了兵力,那么对于朝廷的威胁就大大减少了。

说白了,在靖难之后,整个大明朝的藩王基本上就像是朝廷养的猪。

以往这些人的身份虽然也很高,但在朝廷中却没有任何的实质性权力。

将他们都喊到京城中来,对于朝廷而言并没有任何的威胁。

但相反的,只要这些藩王们全部聚集在了朝廷当中,并且站在了朱瞻基这边的话,那么,在大义之上,朱瞻基便稳操胜算。

算是牢牢的站在了大义之上。

规矩很早以前就有人定好了。

如今,我朱瞻基是按照朝廷和老朱家自己定的规矩在做事。

这天下,总没有人再说什么废话了吧?

加上那些藩王们已经很长时间不受人待见了,基本上朝廷中的那些大臣们见了,也就是碍于对方的身份,意思意思,但都清楚这些藩王们没有任何的实权。

如今这位即将成为皇帝的太孙,能以如此低的姿态,请他们这些叔叔们进京帮他坐镇天下,对于这些藩王们而言,这就是信任和脸面啊。

他们也都在这件事上看到了自己存在的价值。

如果不出意外,这些人肯定会站在朱瞻基这边。

想到这里,那院子中坐着的朱棣和朱高炽二人,便立马明白了朱瞻基这小子之所以这么做,还要将皇上驾崩的消息公之于众的目的。

他要先取大义!

站在情理、大义之上。

就好像那东汉末年,所有人都想挟天子以令诸侯,为何要这么做,就是为了在这大义之上站住脚。

有了大义,那做的任何事情都是正义的,光明正大的。

代表了整个朝廷,整个大明朝。

如此一来,天下的官员、士族、百姓,在两者之间都会选择认可站在大义大势之上的人。

想着这些,那朱棣和朱高炽不禁为自家那小子而感到惊叹。

这小子的心思,还真是有些厉害啊......

按照情报当中,这些事情,可无人对他讲过,也无人指点过什么。

都是这小子自己想出来的,还是在刚刚知晓了目前处境后,便立马想到的办法。

以这样一篇看似自省悔悟的信件,便得到了天下藩王们的认可,相比之下,在这位认可、尊敬、信任他们的大侄子朱瞻基和那向来蛮横的汉王赵王之间选择,该选谁,还用想吗?

况且,如今这位大侄子太孙朱瞻基,还是名正言顺的太孙。

是继皇帝、太子之后名正言顺的继承人。

于情于理,他们也只有这么一个选择。

他们是怎么也想不到,那小子年纪轻轻,是怎么会有这般老成的心思和手段?

先是派遣封赏队伍到关外的军营之中,大赏特赏,就是没有捞到军功和军职的将士们,也都能捞到一些赏银和牛羊肉吃,过过嘴硬也算。

总归是都得到了这小子的好处。

让这些将士们都怀着一颗感恩朝廷的心,明白他们这些将士们都是谁的将士。

吃的是谁家的肉,喝的是谁家的酒,拿的是谁家的赏银,又做的是谁家的军官。

而在拉拢军队人心的同时,皇室内部也没有闲着,一封自省悔悟的信,便直接将全国的藩王都拉拢到了自己的身边,虽然给不了朝廷什么实质性的帮助,但整个皇家却都站到了一起。

正所谓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如今站在大义大势之上的朱瞻基,得到的便是全天下的支持。

哪怕他一时半会儿可能在汉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