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别。
从这一点也能看出朱棣对朱瞻基的培养之用心。
也是在为朱瞻基这个大孙子打造着班底。
而随着朝廷的批复送回到朱瞻基的手中后,朱瞻基第一时间也明白了老爷子这次是给足了自己面子。
他这次为郭济请功,之所以并没有要求详细的官衔,正是考虑到了这一点。
按照正常的晋升流程,一地方知府在晋升时,一般都是暗升半级。
比如从一地知府,晋升为太仆、太常寺少卿,等于从地方主官成为了京官。
好一点的直接升任为京府丞。
一旦到了这个位置上,也就表明了上面对他的看重。
虽然这些官职的官衔都是正四品。
再往上,便是从三品。
太仆、光禄寺卿,左右参政,亦或者到锦衣卫的北镇抚司做一个北镇抚司指挥使同知这类官职。
但这些显然都不是朱瞻基想要的结果。
虽然那京府丞的职位不错,可做了这个职位就等于放弃了官衔上的晋升。
正四品还是正四品。
日后指不定还要经历那从三品的官职。
可如果不给他一个详细的官衔,在此次南直隶的新政推行结束后,等回到京城,他就可以携此次南直隶大胜之功,为其直接请封一个正三品的官职官衔。
如果老爷子给面子,或许拿下那应天府尹的位置也是有可能的。
毕竟这郭济的才能还是放在主政一方上才能得以体现。
这次他在镇江府的表现便足以说明很多事情了。
比如这镇江府中的那些官员们,难不成就和那些被抄家的权贵没有关系吗?
一个两个没关系可能,全部没有,那是不可能的。
可是,在这郭济的主持下,此次度田令的推行,还真的没有出现大的问题。
以及那城中的三千兵勇,也都十分的听从调令。
要做什么,就做什么。
这是此次度田令如此顺利推行的一个很大原因。
这就间接的体现了这郭济的才能。
当初他朱瞻基在做那些事情的时候,可是已经做好了很多暗中准备的。
可却一个都没用上。
这都仰仗了郭济的才能。
这也是朱瞻基如此为他精心打算的一个最重要原因。
如果他本身没有才能,即便他对朱瞻基再忠心,他也不可能如此精心的为其仕途去打算。
毕竟,朱瞻基可是一个连自己的‘仕途’都懒得去理会的人。
不过,如今这一切都有了一个好的结果。
老爷子很给面子,直接便册封了郭济一个正三品的官衔,省去了中间不少的麻烦。
日后南直隶事毕,暗升半级做个应天府尹,基本上是板上钉钉的事情了。
当然,这一切还得老爷子不抗拒才行。
毕竟,应天府尹这个位置,可不是一个正三品官衔就能概括的。
除了其必须有过硬的才能外,最首要的一点是老爷子的信任。
想到这里,朱瞻基也就不再瞎想,直接命人将那郭济叫了过来。
片刻后,郭济赶到后,在那传旨太监的宣布声中,郭济恭恭敬敬的跪在了地上,神情凝重的接过了圣旨。
相比于朱瞻基,他郭济更加明白这圣旨当中的内容对他而言意味着什么。
谁知道圣旨宣读完毕,郭济接过圣旨后,那传旨的太监也在告辞后离去。
紧接着那郭济便突然跪在了朱瞻基的面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