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9章 九州共守(1 / 4)

曲阜的晨钟带着文脉的厚重,陆寻站在孔庙大成殿前的石阶上,望着来自九州各地的守脉人。他们穿着不同的服饰,带着各自的法器 —— 茅山道士背着罗盘,少林武僧握着禅杖,西域牧民挎着青铜弯刀,岭南渔民提着贝壳法器,脸上都带着风尘却眼神坚定。掌心的共生纹与曲阜的人珠气脉共鸣,三股鸿蒙紫气在体内流转,温暖而沉稳:“今天召集大家,是要让守护的火种传遍九州。”

林婉儿的听石符在人群中流转,符面映出各地龙脉的实时状态 —— 昆仑的天珠气脉如碧蓝玉带,蜀山的地脉似翠绿游龙,曲阜的人珠像绯红暖阳,三者交织成网,将九州大地护在中央。符面偶尔闪过几个淡灰色的光点,却是守脉人能轻松处理的小隐患:“血珠整理了各地煞气的特性。” 她将符面投影在石碑上,“北方煞气喜寒,可用阳起石和离火珠克制;南方煞气亲水,需用龙息草和贝壳阵阻挡;西域煞气干燥,要靠黄土龙气和艾草平衡。”

王胖子扛着一捆青铜残片站在角落,军大衣上别着各地守脉人送的纪念品 —— 岭南的贝壳、北疆的狼牙、蜀地的竹牌。离火珠在他掌心转着圈,时不时往人群里的年轻人面前凑,引得孩子们阵阵欢呼:“奶奶的别光听理论!” 他往空地上扔了块残片,“实战才是硬道理!胖爷这就教你们怎么用离火对付顽固煞气!” 青蓝色的火焰在他指尖跳跃,演示着不同的控火手法。

岭南守脉人老渔翁颤巍巍地走上前,手里捧着个海螺法器。海螺上刻着细密的水纹,吹响时发出清越的共鸣:“陆先生,俺们岭南水脉多,煞气总藏在暗河和沼泽里。” 他往海螺里注入气脉,螺口喷出细雾,在半空凝成水系龙脉的虚影,“上次用贝壳阵挡了煞气,可暗河深处还有残留,咋彻底清除?” 虚影里果然有细小的灰点在游动。

陆寻接过海螺,往里面注入丝人珠紫气。紫气顺着螺纹流转,细雾中的灰点瞬间消散:“水系龙脉的煞气要‘疏堵结合’。” 他在地上画出 “九曲连环” 阵图,“在暗河入口布贝壳阵堵煞气,在出口种龙息草疏余气,再用海螺法器每月引潮水冲刷,三重保障就能断根。” 共生纹感应到岭南水脉的气脉,与老渔翁的海螺产生共鸣,给出最适配的解法。

东北守脉人赵猎户穿着兽皮袄,腰间挂着块黑沉沉的陨铁。他往地上放了块冻得坚硬的煞气样本,冰块里裹着灰黑色的气团:“俺们那疙瘩冷,煞气冻在冰里,春天化雪就跟着水流窜。” 他用陨铁敲碎冰块,黑气立刻往人群飘,被王胖子的离火挡在半空,“这邪玩意儿冻不死,咋整?”

少林住持上前一步,禅杖往地上一顿,金色的佛光将黑气包裹:“东北龙脉属寒,需用至阳之力破之。” 他从袈裟里取出本《护生经》,“将经文刻在陨铁上,埋在冻土层深处,再种上耐寒的艾草,阳气顺着草根蔓延,冰里的煞气自然消融。” 武僧们立刻上前演示,用禅杖在陨铁上刻经文,佛光与铁屑飞溅,煞气体积不断缩小。

川西守脉人道长拿出个竹筒,里面装着青城山的瘴气样本。瘴气呈灰绿色,在竹筒里翻滚不息:“川西多山雾,煞气混在瘴气里,吸入就头晕眼花。” 他倒出点瘴气,接触到阳光就发出滋滋声,“俺们用桃木剑斩过,可过几天又冒出来,像割韭菜似的。”

茅山清风子道长掏出张黄符,符上画着 “破瘴符”:“青城山的瘴气属阴湿,得用‘阳木阴火’之法。” 他往符上喷了口酒,点燃后往竹筒里一扔,瘴气瞬间燃烧起来,“用桃木剑引阳气,离火珠燃艾草,再在山腰种花椒树,三重阳气镇住湿气,煞气就无处藏身。” 符纸燃烧的青烟带着艾草香,闻着让人神清气爽。

交流持续了整整三天,白天在孔庙前切磋技法,晚上围着篝火分享经验。陆寻将三股鸿蒙紫气注入曲阜的人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