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3章 渔民新居(2 / 3)

,船底的龙骨上竟长了层薄薄的青苔:“这是好兆头。” 他笑着说,“船底长青苔,行船稳当当,以后运货再不会翻船了。” 他往船底扔了块黄龙玉佩的碎片(之前黄帝陵巫祝所赠玉佩的边角料),碎片刚接触船底就融入青苔,船身突然轻微震动,像是在道谢。

中午吃饭时,李大娘在临时搭的灶台做饭,锅里炖着刚打捞的江鱼,香味飘出老远。她往陆寻碗里盛了满满一勺鱼汤:“先生尝尝,这鱼现在可鲜了,刺都比以前少了。” 她往江里指,“自从先生上次来过后,这江里的鱼就越来越多,水也甜了,连井水都好喝了。”

陆寻喝着鱼汤,能感觉到汤里蕴含的淡淡龙气,顺着喉咙往下流,与体内的共生纹产生共鸣:“是江脉活了。” 他放下碗,“你们世世代代在江上讨生活,鱼是江的馈赠,你们的敬畏也是江的养分,这才是真正的共生。” 他往渔村的方向看,地基上的木头在阳光下泛着健康的光泽,“这房子建好后,记得在屋后挖条排水沟,引江水绕屋半圈再流回江里,这样‘玉带’就更完整了。”

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下午开工时,渔民们按陆寻说的挖起了排水沟。铁锹刚入土,就挖出股清泉,泉水顺着沟道往江里流,在阳光下闪着银光:“真出泉水了!” 挖沟的小伙子们欢呼起来,“先生说的真准!” 泉水流过的地方,很快长出细小的草芽,带着勃勃生机。

林婉儿的听石符映出排水沟与江脉的连接图 —— 清泉正是江脉的分支,顺着沟道形成个小小的循环,既能排水,又能滋养房屋气场:“血珠说这叫‘玉带缠腰,清泉绕宅’,是最好的水局!” 她往泉眼里放了块鹅卵石,“这样泉水就不会干涸,常年都能流动。”

王胖子闲着没事,帮孩子们用贝壳拼图案。离火珠往贝壳堆里一点,贝壳突然自己排列起来,组成条栩栩如生的鱼:“胖爷这手绝活咋样?” 他得意地问孩子们,“以后你们就往门口摆这贝壳鱼,能招财气!” 孩子们围着贝壳鱼拍手,笑声在江边回荡。

傍晚时分,第一排房子的框架已经立起来了。夕阳照在木架上,投下长长的影子,与江面上的金红色光晕交织成温暖的网。渔民们站在框架前,看着自己亲手建起的新家,眼里闪着憧憬的光:“再过半个月就能上瓦了!” 李大娘抚摸着光滑的木柱,柱子上还留着她亲手刻的水纹,“到时候请先生来喝乔迁酒!”

陆寻望着渐渐成型的渔村,共生纹感应到这里的气脉正在变得越来越活跃。江气顺着 “玉带环腰局” 往房屋汇聚,渔民们的笑声和劳作声顺着气脉往江底传,引来更多的鱼群在岸边跳跃:“这局成了。” 他轻声说,“以后无论涨多大水,这村子都能安然无恙,而且江里的鱼虾会越来越多,你们的日子会越来越好。”

李大娘突然拉着几个妇女,往江边的石头上一站,清了清嗓子就唱了起来。歌声朴实而悠扬,带着浔江特有的韵味:“江水流啊流,龙在水里游,船儿摇啊摇,人在船上飘……” 唱到兴起处,渔民们都跟着合唱起来,连孩子们都奶声奶气地跟着哼。

唱完一段,李大娘从怀里掏出张油纸,小心翼翼地打开,里面是用炭笔写的歌词:“先生,这是俺们新编的护脉渔歌,想请你听听。” 她指着歌词念道,“龙在水,人在舟,共此江湖岁月流;风不狂,浪不吼,江脉人脉长相守……” 念到最后,她的声音有些哽咽,“俺们没文化,就觉得这样唱,心里踏实。”

陆寻接过油纸,指尖抚过朴实的字迹,能感觉到字里行间蕴含的真诚与敬畏。共生纹在掌心发烫,与江脉的气脉产生强烈共鸣,江面上的金红色光晕突然变得格外明亮,在天空中凝成条巨大的玉带虚影:“唱得好。” 他望着渔民们期待的眼神,“这才是最好的护脉咒,比任何符阵都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