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61章 顶针串起的海图(1 / 2)

第一千五百六十一章: 顶针串起的海图

红海钻井平台的视频信号突然中断时,李渊正给李阳的银顶针刻新花纹。孩子的手指又长了些,去年在海岛买的银顶针已经有些松,他特意在边缘加刻了圈海浪纹,这样戴在手上就不会打滑。

“爸爸,王叔叔的船是不是被鲸鱼吃掉了?”李悦抱着贝壳顶针蹲在地毯上,电视屏幕还残留着雪花点。上周小王发来的视频里,钻井平台旁跃出条座头鲸,尾鳍拍起的浪花里,浮着枚被阳光晒得发烫的银顶针——是李阳特意让他带去红海的“护身符”。

苏瑶突然想起什么,转身冲进储藏室。纸箱最底层压着个防水袋,里面是1999年李渊在亚丁湾写的航海日志,某页贴着枚塑料顶针,旁边画着简易海图,标注着“苏瑶说此处有暖流”。

“你看。”她把日志摊在茶几上,李阳的指尖顺着海图上的航线滑动,突然停在红海区域——那里被圈了个红圈,旁边歪歪扭扭写着“等退役了带瑶瑶来看珊瑚”。

李渊的手机在这时震动。是项目组发来的卫星照片:钻井平台的甲板上,小王正把枚银顶针系在旗杆上,背景里的鲸鱼喷出的水柱里,竟真的浮着细碎的光,像撒了把顶针磨出的银屑。

台风季的第二个周末,社区举办手工作品展。李阳抱着铁皮灯塔模型站在展台后,塔顶的银顶针被他擦得锃亮,李悦则把贝壳顶针串成项链,挂在模型的“了望台”上。

“这是我爸爸在红海修的灯塔。”李阳举着模型给评委讲解,手指在顶针花纹上摩挲,“每个纹路都藏着故事,这个像爷爷救过的渔船,这个像妈妈绣补的海军旗。”

苏瑶站在人群后,看着孩子们认真的模样,突然想起二十年前的海岛。那时李渊在哨所的木工房里,用边角料给她做过个木匣子,里面铺着海棉,专门用来放她的顶针。有次涨潮漫进房间,他抱着木匣子蹲在高处,像守护着什么稀世珍宝。

金奖证书颁给孩子们时,李悦突然指着评委胸前的徽章——那是枚老式铜顶针,边缘刻着模糊的五角星。“爷爷,您也有会发光的顶针!”

老评委笑起来,摘下徽章放在掌心:“这是1953年抗美援朝时,位女战士送我的。她说顶针能顶起比子弹更重的东西。”李渊的喉结动了动,他认出那徽章的制式,和父亲留给自己的遗物一模一样。

深夜整理旧物时,苏瑶在衣柜角落摸到个硬纸筒。展开来是幅泛黄的海图,上面用红笔标注着密密麻麻的坐标,每个坐标旁都画着小小的顶针图案。

“这是我跑船时记的。”李渊从身后搂住她,下巴抵着发顶,“每个顶针代表次平安靠岸,最下面这个是2010年5月28日,李阳出生那天,我在波斯湾的锚地画的。”

海图边缘有处磨损的痕迹,露出底下的字迹:“瑶瑶说,等孩子们能看懂海图了,就带他们去这些地方,把顶针换成真正的星星。”苏瑶的指尖抚过那行字,突然想起李悦昨晚的画——张画满顶针的海图,每个顶针里都住着家人。

手机在床头柜震动。金正南发来张照片:红海海底的珊瑚丛里,枚银顶针被鱼群环绕,阳光透过海水照在上面,折射出的光斑在海沙上拼出个“家”字。

“潜水员发现的。”附带的消息里写着,“他们说这枚顶针比任何航标都准,跟着它的光就能找到回家的路。”

李阳的十岁生日那天,李渊拆开了个迟到的包裹。里面是座微型红海钻井平台模型,由项目组的工人用废弃零件拼装而成,最精巧的是塔顶的探照灯——由三枚顶针熔铸而成,分别刻着李阳、李悦和个未出世的名字。

“王班长说,这叫‘代人的灯塔’。”李渊把模型放在书架最上层,李悦踮着脚往底座塞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