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73章 深根(1 / 3)

第一千四百七十三章: 深根

一、晨雾里的工具箱

清晨五点半,厂区的铁门刚发出“吱呀”的开启声,白归回已踩着露水走进三号车间。他手里提着个褪色的军绿色工具箱,锁扣上的铜锈在晨光里泛着暗黄——这是他转业时从部队带回来的,二十年来跟着他辗转了鼎盛的七个车间,边角磕出的豁口比军功章上的纹路更清晰。

“白总,您怎么来了?”值班的老保安王师傅举着扳手站起来,油渍斑斑的工作服上还沾着昨晚检修时蹭的铁屑,“李阳说今早八点才开始传感器安装,让我们先歇着。”

白归回没应声,只是蹲下身敲了敲承重柱的基座。混凝土表面的裂缝里卡着片枯叶,是去年秋天的银杏叶,边缘已脆得像纸。“这柱子的钢筋锈蚀程度比报告里写的严重。”他从工具箱里掏出游标卡尺,卡爪精准地卡在裂缝最宽处,“0.3毫米,再发展下去会影响承重。”

王师傅凑过来瞅了瞅,忽然想起二十年前的事。那时白归回刚到鼎盛,也是这样蹲在车间地上,用这把卡尺量遍了所有老旧设备的零件,连老师傅们都嫌他“当过兵的就是死板”,直到三个月后他用部队学的“应力补偿法”解决了困扰多年的机床震颤问题,大家才改口叫他“白工”。

“我这就去叫李阳过来。”王师傅抹了把脸,转身要走时被白归回拉住。

“让他按原计划准备安装,这里我盯着。”白归回从工具箱底层翻出罐防锈漆,刷毛上还沾着去年冬天的雪渍,“你去仓库领两罐环氧树脂,咱们先做临时加固。”他拧开漆罐时,指腹蹭过工具箱内侧刻的小字——“2004.3.12,边境,战友平安”,那是他在鼎盛的第一个春天刻下的。

二、办公室的栀子香

七点十五分,苏瑶的车滑进停车场时,挡风玻璃上已凝了层薄霜。她解开安全带的动作顿了顿,目光落在副驾座位上的保温桶上——里面是给李悦带的早餐,红糖馒头夹着核桃碎,是女儿昨晚撒娇说想吃的。车窗外飘来缕栀子花香,是她今晨从家里的花盆掐的,别在西装领口的别针上,花瓣上的露水还没干。

“苏总监,法务部把审批补充材料送来了。”刚到工位的助理小陈抱着文件夹跑过来,发梢还沾着室外的寒气,“但住建部的人说,我们的结构改造方案里缺份地质勘查报告,得重新补。”

苏瑶接过文件夹时,栀子花瓣轻轻落在纸页上。她翻开报告,在“基础承载力”一栏看到李阳画的红圈,旁边用铅笔写着“参考2010年车间扩建数据”。指尖划过那行字,忽然想起十年前的夏天,她挺着孕肚陪李渊来工地,那时李阳刚上小学,蹲在地基边看工人埋钢筋,说长大要造“不会塌的房子”。

“让地质所的老周过来一趟。”苏瑶按下内线电话,声音里带着不易察觉的温柔,“就说鼎盛有棵‘老树’需要他看看根,他知道地方。”

老周是苏瑶父亲的学生,当年苏盛从白家村移栽老槐树时,就是他带着团队做的土壤监测。半小时后,这位头发花白的地质专家背着勘探包走进办公室,看到苏瑶领口的栀子花时笑了:“你爸当年总说,你妈种的栀子花香能盖过实验室的福尔马林味,果然没说错。”

“周叔就别取笑我了。”苏瑶递过方案,“您看这地基的土壤数据,是不是得重新采样?”

老周的手指在报告上点了点,忽然指着页脚的注释:“这手写的参考数据是李阳加的吧?跟他外公一个毛病,总爱把经验当标准。”他从勘探包里掏出个小巧的洛阳铲,“走,去现场看看,让这小子知道,土壤跟人一样,十年前的脾气不代表现在。”

三、实验室的争执

九点整,技术部的争吵声差点掀翻天花板。李阳把传感器摔在工作台上,蓝色工装的袖口沾着焊锡,线头烫出的焦痕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