飞机降落在达尔文国际机场时,清晨的阳光穿透薄云,给广袤的澳大利亚北部草原镀上一层暖金色。林野背着装有水下机器人、防鲨装备和防水型青铜罗盘的背包,刚走出航站楼,就感受到一阵带着桉树气息的凉风——与东南亚的湿热不同,这里的空气干燥而清新。澳大利亚国家海洋博物馆的伊恩馆长举着“中澳海上丝路水下考古组”的牌子迎上来,他穿着一件卡其色的户外夹克,腰间挂着防水对讲机,笑容里带着几分急切:“欢迎来到达尔文!卡卡杜湾的情况比预想的复杂,我们的潜水员昨天在珊瑚礁间隙发现了一块刻有花纹的木板,花纹很奇怪,不是常见的船舶装饰,倒像某种密码符号,而且周围的瓷器碎片分布得格外密集,像是人为摆放的。”
苏晓立刻掏出爷爷的笔记本,翻到标注“达尔文港,疑似明瓷,符号待解”的页面,上面贴着一张模糊的古籍拓片,拓片上有类似的几何花纹:“伊恩馆长,我爷爷在笔记里提到过,明代远洋商船有时会在重要货物上刻下符号标记,方便船队识别,但这种复杂的花纹倒更像某种加密信息。那块木板能带来看看吗?我们或许能通过纹样比对找到线索。”
伊恩馆长点点头,领着他们走向停在路边的越野车:“木板已经送到临时工作站了,上面的花纹我们拍了照片,传给过几个符号学专家,都没能破解。对了,卡卡杜湾附近的原住民部落有个传说,说几百年前有‘来自东方的大船’在湾内沉没,船上载着‘会发光的瓷器’和‘刻着秘密的木头’,现在看来,传说可能是真的。”
越野车行驶在通往卡卡杜湾的土路上,窗外的景色从草原渐渐过渡到红树林,远处的印度洋泛着深邃的蓝色。伊恩馆长指着车载屏幕上的卫星地图说:“卡卡杜湾是个半封闭的海湾,入口处有大片珊瑚礁,只有两条狭窄的水道能进入湾内,古代商船很可能是为了躲避风暴,误闯水道触礁沉没的。我们发现文物的区域在湾内东北部,水深约8-12米,珊瑚礁密度很高,水下机器人操作难度不小。”
林野掏出防水型青铜罗盘,将探头贴在车窗上朝向海湾方向,罗盘屏幕上很快显示出微弱但持续的木材与瓷器信号:“信号很稳定,而且分布范围呈不规则的扇形,不像是自然沉没的货物散落形态,更像是有人刻意将文物按某种规律摆放。等下到了工作站,咱们先分析木板上的花纹,再让水下机器人对信号密集区进行精准扫描。”
上午十点,车队抵达卡卡杜湾附近的临时工作站。工作站是几顶搭建在红树林边缘的防水帐篷,旁边的临时实验室里,一块长约半米的黑色木板正放在恒温保湿箱中。伊恩馆长掀开保湿箱的盖子,木板表面清晰可见两组交错的几何花纹——一组是类似明代罗盘刻度的同心圆,另一组是由三角形和菱形组成的不规则网格,网格交汇处还刻有极小的圆点,像是密码的关键节点。
苏晓凑近观察,突然注意到网格边缘有一道细微的刻痕,与爷爷笔记本里那张古籍拓片上的纹路完全吻合:“这组花纹和我爷爷拓片上的一样!拓片旁边还有一行小字,写着‘天圆地方,以瓷为钥’,当时我们以为是形容瓷器的形状,现在看来,可能是破解密码的提示——‘天圆’指的是同心圆,‘地方’是方形的网格,而‘瓷’就是周围的瓷器碎片!”
林野立刻拿出高分辨率扫描仪,对木板花纹进行三维建模。扫描结果显示,同心圆的刻度与明代航海罗盘的方位刻度完全一致,而网格中的圆点正好对应着36个位置,与卡卡杜湾内已发现的瓷器碎片数量刚好吻合:“这绝对是密码!36个圆点对应36块瓷器碎片,每块碎片的摆放位置可能对应着网格中的一个坐标,而同心圆的刻度则是定位基准。伊恩馆长,麻烦安排水下机器人,按罗盘刻度对应的方位,在湾内东北部的36个坐标点进行探测。”
伊恩馆长立刻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