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5章 各地盐价(1 / 2)

暖暖而生 司空执与 2391 字 7天前

盐,这开门七件事里顶顶金贵的一样,各地的价码差异也挺大的。

在广丰县时,那里的盐,多半是从江北道盐城府运来的海盐,或是翻过秦岭山脉从某个偏僻石盐矿挖出来的粗盐。

海盐因着颜色雪白,看着就干净体面,自然比灰扑扑黄褐色的石盐“金贵”不少。

林暖刚穿来那会儿,家里用的就是最低等的石盐末子,就这,一斤能换三四斤糙粮,价钱大概在二十几个铜板一斤,海盐则需要要五十几个铜板一斤。

这个时代和林暖上辈子看的小说里的古代还是有很大的区别的。

最大的区别就是不知为啥,金银铜三个硬通货整体都少,所以别看很多老百姓每天收入四五个铜板,那也基本是平均收入了,再加上商业不发达,工作岗位不足,有很多老百姓真的很难有收入。

所以林暖那时候想要盐的时候,林二虎的沉默和后来咬咬牙真的给她买了盐,这是对闺女多大的疼爱!那时候每次去买盐,掂量着手里那几个铜板,都让林二虎心头沉甸甸的,而林暖看着那灰褐色的盐粒,心头也是很无奈……

如今到了江南东道,越州地界上,盐基本就是海盐的天下了。

江南东道临海,有三个县都产盐,盐货相对充足,越州的海盐价,和广丰县的石盐价差不多,基本也就是二十来文一斤。

林暖初时还觉得海盐肯定会好很多,毕竟在广丰县那么贵,她后来有银子都不太舍得买。

但很快发现,无论是来自大海的海盐,还是来自山矿的石盐,只要是未经精细处理的粗盐,那味道都如出一辙的糟糕——入口是浓烈到发齁的咸,紧随其后的便是挥之不去的苦涩,杂质多得能硌牙。

当然世家大族自然不会用了这些盐,早些和义母卢夫人说话的时候,才知道真正的“好盐”是那些产量稀少、杂质更少的井盐,雪白细腻,专供世家大族享用,那价钱,自然又是另一番天地了。

而眼下所在的象屿县,却让林暖见识了更低的盐价。

这里的粗海盐,竟然只要十文左右一斤!

当然,这是直接晒出来的粗盐。若是用柴火辛苦熬煮、稍微过滤去些杂质的盐,则要翻个倍,二十文一斤。

不过林暖也清楚这低价,不过是占了地利——靠海近,盐场多,省了千里迢迢的运输罢了。

盐货的交易还需等上几日才能敲定,盐事暂缓,林暖的心思便转到了昨日归恒道长提起的另一件事上。

道长说这附近滩涂上,发现有大片大片的海带,当地人似乎嫌它腥臊无用,捡都懒得捡,任由其腐烂发干在泥滩里。

这东西,在归恒道长的记忆里,可是好东西!到底是“老乡”,看到绿色的植物,都能从“基因序列”里提升出可以吃的念头。

于是,第二日天刚蒙蒙亮,海风带着特有的咸腥吹散了薄雾,林暖在客栈留了两个护卫,其余人一同向海边走去。

清晨的滩涂还带着夜的凉意,空气中弥漫着浓重的海腥味,混杂着腐烂海藻的气息,马车在颠簸的道路上前进,小林开都颠的有些不舒服,只朝林暖怀里溜。

远处,渔民的小船已经星星点点地出海,近处,几只海鸟在浅水处踱步觅食。

“道长,您昨日说那海带就在这一片?”林暖抱着林开掀起车帘,一边指着前方辽阔的滩涂问道。

归恒道长向外望了望,捋了捋被海风吹拂的胡须,指向一片被潮水冲刷得相对平整、堆积着不少深褐色长条状物体的区域:“喏,林小友请看,就是那些了。贫道观此地人烟,只取鱼虾贝类,对此物确实弃如敝履,倒是可惜了。”

林暖顺着他的指引望去,只见潮水退去后,大片大片墨绿、深褐色的带状物铺陈在灰黑色的泥滩上,有的还湿漉漉地反着光,有的则已被晒得半干卷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