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4章 两国出兵(2 / 3)

位同僚的神色,心中暗自揣摩着各自的打算。

赵云一身银甲,英姿飒爽,目光坚定地望着沙盘上的某处,似乎在回忆那些浴血奋战的岁月;贾协龙则显得更为随和,偶尔与身旁的将领低语几句,气氛轻松愉快。只是,在这轻松之中,却隐藏着一股即将涌动的暗流,预示着即将到来的风云变幻。

......

赢苏辰的目光在众位将军和军师间缓缓扫过,他的声音沉稳而有力,透露出一种不容置疑的决断:“我早有预感,西楚与南赵会对东汉施以援手,却未曾料到,他们竟不惜血本,各遣百万雄师。此等阵仗,对我们而言,无疑是沉重的负担。”

“倘若两股势力在‘封狼关’前会师,我亦无法保证能稳操胜券。诸位皆是智勇双全之士,面对这突如其来的挑战,可有何良策以应对?”

诸葛亮轻抚着颏下长须,眼神深邃,仿佛能洞察千里之外的战场。他沉思片刻,缓缓开口道:“东汉帝国疆域辽阔,地势复杂多变,此乃我等用兵之天时地利。我们必须充分利用地形之优势,设法将敌军拖入我方预设的战场,使其进退维谷。若能设法分散其兵力,逐个击破,则我军必能转劣势为优势,占据上风。”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后面更精彩!

说到这里,诸葛亮的语气中透露出一丝自信与决断。“至于具体战术,我思来想去,认为‘白马义从’与‘龙狼骑’两支精锐部队最为合适。此二部皆以骑术精湛、速度迅捷着称,能够迅速穿梭于战场,犹如龙腾虎跃,令人难以捉摸。他们既能充分利用我军之战略战术,又能在关键时刻给予敌军致命一击,实乃此战之关键。”

杨无名凝视着沙盘上的地图,眉头紧锁,仿佛每一道山川、每一条河流都在他心中勾勒出一幅幅战争的画卷。他的话语在静谧的营帐中缓缓响起,如同古老的钟声,回荡在每一个人的心头:“从西楚那辽阔的边境到我们的封狼关,若是以最快的速度行军,大约一周左右便可抵达。可是,若是从南赵边境出发,即便是最迅速的进军,也需要半月有余。倘若途中遭遇种种不可预知的阻碍,那时间更是会拉长至一个月之久。”

他的话语中透露出一种沉稳与坚决,仿佛是在向众人宣告着他的决心。“因此,我们可以采取分而治之的策略。先集中兵力,迅速而果断地对付西楚的威胁。待到西楚问题解决,我们再从容不迫地抽调兵力,应对南赵的挑战。”

周瑜轻抚着沙盘上的细线,眼神中闪烁着智谋的光芒,缓缓言道:“诸位请看,这沙盘之上,西楚之师欲来犯我疆土,必经之路,湖泊交错,宛若天然的屏障。我等可巧妙借助北秦海军之威,施以连环计策,使之疲于应对,苦不堪言。”

“首先,派遣精锐小艇,昼伏夜出,于湖面之上制造混乱,或袭击其补给线,或断其后路,使其不得安宁。再以大舰为饵,诱其出海,而我等则藏于岸礁之间,待其靠近便施以突袭,令其损失惨重。”周瑜嘴角勾起一抹淡笑,继续说道,“如此一来,敌军不仅要在陆地上应对我军的层层阻击,更要在湖面上时刻提防我军的突然袭击,身心俱疲之下,其战斗力自会大打折扣。”

“再者,”他话锋一转,“可派遣使者,假意求和,诱使敌军放松警惕,实则在暗处加紧准备。待其疲惫至极,士气低落之时,我军则如猛虎下山,给予其致命一击。”周瑜的目光在沙盘上扫过,每一个湖泊、每一条小径似乎都成为了他心中战略规划的一部分,“此计若成,西楚之师必败无疑。”

言罢,他轻轻拍了拍沙盘,站起身来,衣摆随风轻轻摇曳,“诸位可曾听闻‘不战而屈人之兵’?此乃兵法之最高境界。吾等当以智取胜,让敌人未战先败。”

......

听着诸位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