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05章 无兵可用的征集,白杆兵与威家军的响应(3 / 4)

官,以及组建乡勇训练的经验,强加是大明王朝的各地中上了吧~!】

【袁应泰心心念的大明各地支援的十八万大军,在他自刎殉国时也没能看到。】

【而在浑河战役都打完了,努尔哈赤已经率领大军,攻打辽阳时,山东与山西的援军,仍没能组织完毕,连北上的进程都没有启动。】

大明成祖界。

明成祖朱棣冷言道:“一群废物腐儒,国家之内有那么多省内都没有安定下来,就想着不惜一切代价,也要对外出兵。”

“这是没有脑子,还是巴不得大明王朝赶紧覆灭?”

......

【从湖广,山东,山西,河南,河北等地,求不到援兵,袁应泰便向同为九边军事重镇的宣府,大同,宁夏,延绥进行调兵。】

【当浑河战役打响,以及沈阳与辽阳,皆被努尔哈赤攻破时。】

【也仅有宣府,大同的两万兵马到达辽东,并参加了后续的战斗。】

大唐太宗界。

唐太宗李世民:“连十万八各地的援兵,都凑不齐,还敢在朝廷上鼓吹速战论,有这东林党的存在,以及像袁应泰这种在军事上盲目之人。”

“这天道后世的大明王朝,想要不走向衰落与覆灭都难。”

接着唐太宗又喃道:“虽说,在天道历史进程之中,大唐王朝是因为安史之乱,走向衰落,让藩镇割据并掌握兵权的。”

“但在集结军队平叛的时候,大唐王朝时代内,也没有出现过,像后世大明王朝,那么多问题。”

“在天道历史进程中,大唐的军队的兵力,都在各地藩将的手上。”

“这说明,大唐王朝之下的各地方上是有兵的,只是兵权,在各地藩将的而上而已。”

“而这大明呢?”

“兵册上,吃空饷的人员无数,实际上召集的军队,却是是寥寥无几,真是不比不知道。”

“这后世大明王朝的腐败官员,真叫朕大开眼界。”

......

【从大明各地各省中,调集不到自己想要的十八万援军,但自己主张的军事政策,已经在推行与执行。】

【没有办法之下,袁应泰只能将十八万援军,改成十八万大军,将熊廷弼在辽东组织起来,并留下的十万大军,也一同归进十八万大军之中。】

【这样一来,在文书上,就填补很大一块缺口。】

【但,就算是加入熊廷弼为辽东留下的十万大军,依然没有达到十八万大军的数量。】

【于是,袁应泰将便目光锁下,逃到辽东的蒙古难民身上。】

.......

【袁应泰对于逃难到辽东的蒙古难民,本就有怜悯之心,在其推行东林党颁布的“仁政”政策之后,就已经在沈阳与辽阳,接纳了不少蒙古人进城。】

【袁应泰为了彰显东林党倡导“仁政”,允许蒙古难民与汉族居民,在沈阳与辽阳城中杂居。】

【在《明史纪事本末》的记载中,就提到:“蒙古降人与城中百姓杂居”,导致“城中居民苦之”。】

【由于袁应泰在辽东地区,推行了东林党倡导“仁政”,这段时间里,南下到辽东的蒙古难民,也是越来越多。】

【短短的两三个月的时间下,沈阳与辽阳两地,加起来的蒙古难民,已经有数万之众。】

【为数万蒙古人当中,有谁是真正的难民,又谁是在混水摸鱼,另有心思的,袁应泰是一点防备的心理与措施都没有。】

【此外,袁应泰为了方便招募蒙古难民为兵,将把部分蒙古难民被安置在军事据点附近,以便随时征调。】

【如沈阳西南的沈旦堡,便是明军驻防地,袁应泰将不少的蒙古难民,安置在其周边,并设立临时安置点,既便于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