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百三十七章 四种火炮(上)(2 / 3)

佳口径比多在18倍至25倍区间。

为了增加射程和威力,弥补目前铁制火炮与青铜制火炮之间的差距。杨林把“四斤炮”的口径加大,设计为明制2.8寸(约为后世的90毫米),炮管长度为口径的20倍,暨5.63尺(约为后世长度的1.8米)。

全炮重量(含炮架、炮车、弹药箱)约为450斤至600斤。需要2匹或3匹马拖拽。有效射程420步(平射约650米),最大射程700步(约1080米)。

该炮属长身管轻型加农炮,需三人操作。每分钟射速2至3发。如炮手训练有素,射速可达到每分钟4发。适合快速部署抢占射击要点,掩护部队展开和后续火炮的部署。并可有效驱逐敌军骑兵骚扰和步兵进攻。还可以跟随步兵前进,提供持续的火力支援。

“四斤炮”备弹35发,其中实心弹25发,葡萄弹和榴弹(开花弹)各5发。为了降低炸膛概率,炮身上增加了数道铁箍进行加固。

葡萄弹类似于霰弹,但它通常由多个小型球形弹丸(铁丸或铅丸)网兜、隔板或弹壳固定在一起,形成一个象葡萄样的发射体。发射后,弹丸在火药冲击下向四下飞散,形成大面积的立体杀伤面。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后面更精彩!

葡萄弹近距离杀伤力极强。在有效射程内(通常为几十米或几百米),一炮可瞬间造成数十人伤亡。对密集的步兵或舰上人员极具威慑力。

在十八世纪欧洲海战时,葡萄弹常常用来打击敌方甲板上的军官和水手。实战中,葡萄弹常与实心弹混合装填,达到射程与杀伤力兼顾的目的。

杨林之所以废寝忘食的设计,是连带着这些弹种都一起设计出来。他要对火炮进行规范设计和标准化生产,以便统一火炮参数提高战力。如果不进行标准化生产,同样的火炮造出来以后差别就很大。

“四斤炮”炮架右侧有舵形高低机,可调节火炮俯昂角。炮架下还有炮锄及原始的制退装置,起到固定炮身和减缓后座力的作用。为防止后金骑兵敢死冲锋抵近后射杀炮手,其带有一面可快速拆卸的高二尺半、宽两尺的炮盾提供掩护。

该炮的瞄准系统由准星、照门和标尺组成。其中标尺标注了十个刻度,左右两侧分别用汉字和阿拉伯数字标注。每个刻度代表一百步的距离。炮手可将炮口角度调整至相应的刻度,在有效射程内可对目标进行直瞄射击。

本来杨林手下的炮兵基本都是文盲,啥都不懂。但是经过一年多的严苛训练和两次围城战,他们的实战经验和专业水平已不可同而语。而且杨林一直在竭尽所能的教他们、训练他们,因此他们认识汉字如“一、二”这样的度量文字和阿拉伯数字也就不奇怪了。

炮手们属于“技术兵种”,每人开双饷,可谓待遇丰厚。但是他们的纪律也极为严酷。如果谁要是叛逃、投敌或开小差,那么迎接他的结果就是死亡。假如战时受伤或掉队,他的上官有权就地决定他的生死。

如果面临被俘,他的唯一选择就是立即自尽。否则他所在的炮组和家人都要受到牵连。当战局不利时,必须用专用长钉将火炮点火门钉死才能撤退。否则火炮一旦落入敌手被用来攻打己方,那么整个炮组都将被凌迟处死。家人也要被尽数充为官奴直至死亡。

因为后金后来就是从孔有德等人手中获得了火炮、炮手和铸炮技术,攻坚技术才得到了无尽的提升。因此杨林用严苛军纪防止炮手叛逃或投敌。效果不一定好,但绝对管用。这也是自古以来常用的治军手段之一。

“四斤炮”另一个特点是面对复杂地形时可以快速分解拆卸,由人工背负无碍通过。非常适合在辽东的丘陵山地作战。这要优于明军现役的各型轻型火炮。

“六斤炮”对应的是法军的八磅炮。但是法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