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瑾息怒。伯符临行前命你总督江东事务,今日这事便全权交予你。我倒要看看,你如何给我个交代。"话落时,浑浊的眼珠里闪过一丝不易察觉的冷芒,似是已对周瑜生出嫌隙。
周瑜拱手行礼,神色凝重:"老夫人放心。当务之急是严守边境,不可让江东内乱的消息传出。若伯符身故之事传遍四方,朝廷、陶谦、刘表等势力恐会趁虚而入。"话音刚落,张昭抚须沉吟:"公瑾所言极是。只是主公骤然离世,未留下传位遗诏。这江东大业,究竟该由谁来扛起?"
"自然是伯符之子!"太史慈霍然出列,甲胄相撞声清脆刺耳,"伯符虽逝,但其子孙绍乃正统血脉,理应继承大位!"
孙老夫人冷笑一声,手中拐杖重重杵地:"孙绍不过是个襁褓中的奶娃,如何担得起江东万千军民?如今外有强敌环伺,内有凶手未除,让稚子继位,岂不是将江东基业往火坑里推?"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
周瑜剑眉紧蹙,上前一步争辩道:"父死子继,天经地义。古往今来,未有废嫡改另立之理。更何况伯符留有亲子,贸然改立他人,恐难服众。"他目光坚定,却未察觉老夫人眼中的猜忌愈发浓重,仿佛这一番据理力争,反而坐实了某种隐秘的揣测。
张纮抚着长须,上前一步,声音沉稳却暗含锋芒:"公瑾此言差矣。昔时武王崩,成王年幼,周公旦摄政方保大周安定;今江东强敌环伺,内忧未除,若立幼子,岂不是让各方势力有机可乘?"他袖袍轻挥,目光扫过帐中众人,"仲谋素有贤名,自随伯符征战以来,广结豪杰,善抚民心,实乃江东之主的不二人选。"
张昭紧接着踏前半步,苍老的面容上满是忧国忧色:"子纲所言极是。江东初定,根基未稳,主公骤逝,正需一位能独当一面的明主。仲谋既有谋略,又有胆识,这些年协助伯符处理军政事务,井井有条。立他为主,方能稳住江东大局,抵御外敌。"他转向老夫人,躬身行礼,"老夫人,为江东基业着想,仲谋继位才是万全之策。"
周瑜听着二人一唱一和,心中警铃大作。他猛地抬头,目光如炬地盯着张纮、张昭:"你们二人今日如此急切,莫不是早有谋划?"周瑜后退半步,环视四周,只见众人神色各异,孙权垂眸不语,老夫人却微微颔首,心中顿时凉了半截,"好,好!那依二位之见,这江东大业,非仲谋不可?"
张纮、张昭对视一眼,齐声说道:"正是!仲谋仁爱宽厚,又有雄才大略,定能带领江东走向昌盛。"张昭顿了顿,又补充道,"况且伯符生前,对仲谋也是多有栽培,足见其心意。"
周瑜握紧了腰间的剑柄,只觉一股寒意从脚底窜上心头。他望着眼前这熟悉又陌生的众人,突然意识到,这场关于江东之主的争斗,早已不是单纯的继承之争,而是一场暗流涌动的权力博弈。
周瑜猛地踏前一步,玄色锦袍在穿堂风中猎猎作响,腰间玉珏撞出清越鸣响:“老夫人!在真凶落网之前,府中上下皆有嫌疑!”他的目光如利刃般扫过孙权紧绷的侧脸,“更何况文长直指仲谋亲奉汤药,这般关键疑点未消,若仓促立主,岂不让江东基业悬于危卵?”
老妇人手中拐杖重重砸在青砖上,震得供桌上的长明灯剧烈摇晃:“公瑾!你与伯符亲如手足,更是看着仲谋从小长大!如今竟要将莫须有的罪名扣在他头上?”苍老的声音陡然拔高,带着哭腔的尾音刺破凝滞的空气,“难道在你眼中,我这苦命孩儿当真如此不堪?”说罢,她突然以袖掩面,佝偻的脊背剧烈起伏,压抑的啜泣声混着帐外呜咽的风声,让满室气氛愈发凝重。
黄盖“呛啷”一声拔剑出鞘,古铜色的面庞涨得通红:“各位都少说两句吧!”这位跟随孙坚南征北战的老将跨步上前,“老夫人息怒,公瑾也是为江东安危着想。”他转向周瑜,目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