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73章 时间不等人呐!(1 / 5)

国家与国家的联姻一般是出现在敌强我弱状况下的屈服,亦或是两强相争的局面,极少数才是出于高层之间的友情才进行联姻。

周王室当初与齐国时代联姻,无非就是中原算不得安稳,乃至于说开局对周王朝很不友好,不止中原有着很多狄人、戎人的国家或势力,分封出去的诸侯国没有站稳脚跟,连带大半的东部盘踞着数量极多的东夷人。

在那种现状下,当时还在大河以西的周王室需要在东部扶持一个强势的国家,联姻更多是提供政治上的支持,兵力与物资的支援其实并不多。

姜姓吕氏在那一个阶段很争气,率先站稳脚跟并慢慢发展起来。

话说,姜子牙东出就国带了多少人?其实也就一个“师”的兵力外加数百随扈,再多真就没有了。

在殷商时期,东夷各部动辄集结十数万人跟殷商交战。

殷商灭亡之后,东夷是遭到了殷商大军的几次重创,可是距离伤筋动骨很远。

周王朝的一个“师”也就包括一百乘战车组成员在内的两千五百名将士,其实这点数量当时远远少于东夷能够出动的战士,别说姜子牙是带人到满布东夷人的地方立国了。

偏偏姜姓吕氏的齐国可以站稳脚跟再慢慢发展起来,无疑适合周王室一再加码,双方也就定下了世代联姻的约定。

楼令真的能够理解晋君周想套用周王室做法的想法。

东面现在的东夷各势力有强有弱,大体上已经无法威胁到列国的国祚。

只是,齐国屹立在东部,也是东部独强的一个国家。

晋室在取代周王室之后,无论是仍旧以“新田”作为都城,还是搬到“洛邑”那一边,距离东部都很遥远,需要在东部有一个可以借力的强国。

如果晋室与齐国联姻,最为起码就是双方可以复制周初的体系,合力来压制被夹在中间的列国。

当然了,有了周公旦给齐国设置“二护”那么一回事,不免是要复制到当代,双方才有更大的合作基础。

以当前的现状,只要齐国形成与新王室时代联姻的关系,想来齐国是不介意被某种程度上套着枷锁的吧?

在后面,晋君周跟楼令提到过一个设想,也就是下一代天子执行“双后”制度,左右王后并立,分别来自楼氏与姜姓吕氏。

对此,楼令不得不承认晋君周想得美。

那个想得美不是在嘲讽,指的是很有想法,好像具有不小的可行概率。

同时拉拢住东西两边的强国?起码在楼令外孙的这一代,极可能让晋王室获得前所未有的机遇。

等楼令的外孙有两名王后,储君该怎么来定?当然是竞争分输赢,届时楼氏与吕氏的国家不得不一再加码,会让晋王室占尽便宜。

因此,楼令才承认晋君周确实是想得美,甚至都到了弄险不怕玩砸的地步。

既然楼令或其他人可以为了子孙多设想与布局,有了设想的晋君周要改制变成两位王后并立的格局,其他人顶多就是劝一劝,强硬制止要等发生什么大的坏事之后了。

讲实话就是,楼令从不相信联姻真的可以让两个势力一直并肩前行,认为依靠联姻来制造国家与国家亲密,大多不过是一种无奈之举。

日后一定会出现大变局,并非一些人的意愿可以阻止。

周王室与齐国一开始就设想得挺好,不是一样说突变就变了吗?

周王室与齐国的变化就是发生在周公旦摄政时期。当时周公旦经常打压逐渐发展起来的齐国,不止是灭掉奄国给自己的儿子分封了鲁国,还给齐国套上了“二护”的枷锁。

周公旦分封长子伯禽到东边干什么去了?用意就是争夺东部的话语权,免得齐国在东边坐大且无法制衡。那个“二护”制度在齐国建立,能够视作周公旦利用手里的权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