楼令对智罃谈不上厌恶。
另外,楼令其实非常能够理解智罃想要壮大智氏的迫切心理。
每一个人都会有属于他的需要,为了达到目标做出一些行为。
楼令也有过迫切想要发展楼氏的时候,但他是配合着大局,顺势争取能够获得的利益,以及自行找个可以兼并的目标实施行动。
其实,智罃有过好多次的机会了。
好几年前,楼令建议智罃去征讨三戎中的伊洛之戎,但凡智罃将事情干成,哪会有智氏当前的窘迫环境。
伊洛之戎的栖息地挺好,周边有洛水这一条大型水系,并且地势平坦且肥沃,十分适合开展农耕。
而当时的智罃还能够从荀氏获得支持,有极大成功的概率。
智罃第一次的扩展行动失败。
轮到第二次,楼令帮智罃找到郤至这位合作伙伴,只是有了第一次的打草惊蛇,不止是三戎团结对敌,智罃能够从中行献子获得的支持也不多了。
在第二次对三戎动手的时候,实际参与的郤至没有发现问题,旁边的楼令却能够看得出智罃故意不使劲。
所以,智氏和温氏第二次联合征讨三戎,事情是坏在智罃手里。
智罃为什么故意坏事?简单就是智氏比温氏更弱,事情干成了能够获得的利益分配不符合智罃的预期。
从那之后,楼令几乎不给智罃出谋划策,连带智罃的借兵也婉拒。
再往后?智罃虽然作为楼令的大舅哥,干得一些事情却是一直在干扰楼令制定的国策,两人变得渐行渐远了。
那是楼令真的给智罃寻找过出路,可能是智罃能力不足或是觉得不好,并不是楼令全程在冷眼旁观。
不止一次给了机会,可是真的不中用啊!
如果楼令和智罃只是合作关系,他们的关系大概就是到此为止。
谁让楼氏的主母出自智氏呢?两边的关系当然不能说断就断了。
亲戚的关系好断吗?不管是在什么时代,关系一点都不好断,甚至会因为想跟亲戚断掉关系,一个不慎惹得一身骚,再被外人所不理解的远离。
只能说,有人在悄无声息中就达成了目标,有的人却是会闹出极大的动静,而有的人搞不清楚局势无法达成目标又惹得令人厌恶。
所以,楼令所厌恶的是智罃不懂区分时机,会在不恰当的时间提出不合时宜的建议或要求。
拿这一次来说,宋国跟楚国正处在很微妙的时间,可能会因为华元过世让两国的关系生变,无疑是晋国拉拢宋国的绝好机会。
哪怕宋国之前干了悖盟的事情,国家与国家的相处不是小朋友玩耍,有了矛盾就要打起来。站在国家的层次,很多时候哪怕两国真的存在矛盾,该忍着恶心就需要忍着,一切都是为了获得更大的利益。
事实就是那样,国家与国家的相处不分对错,唯有追逐利益才是永恒。
晋国的确应该惩罚宋国,只是惩戒力度要控制好一个度,不能让宋国真的彻底倒向楚国。
所以了,楼令在等着“新田”派人去宋国参加华元的丧礼,在华元丧礼期间不会发兵攻宋。
华元的死亡对宋国来讲并不是国丧。
楼令愿意等华元的丧礼结束再出兵,一方面是在等楚军真的远离,另一方面无疑是在向宋国释放信号。
什么信号?就是晋国对宋国的恶意不明显,发兵攻打仅是在惩罚宋国的不懂事。
从“商丘”开拔的楚军,他们走得是晋军曾经南下攻打吴国的路线。
十万楚军效仿晋军曾经的攻伐路线,楚国与吴国实际接壤,又有两万楚军从本土向东,形成了对吴国的两线夹击。
楚国与吴国接壤的区域是什么环境呢?大江由西向东贯穿楚国,途经吴国的北部奔流入海,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