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08章 激战(1 / 5)

楼令搭乘的战车在小幅度的转弯下完成调头。

季孙宿的战车却是要战车组成员下车,由人扛着战车和牵马来完成调头。

仅是从这一点来看,鲁国的战争器械可比晋国的器械要落后了许多啊!

鲁国落后于晋国的器械不止是战车,其实包括了防具和武器。

只不过,楼氏内部都未能完全更换铁质兵器,其他家族使用的铁质兵器更少。

楼氏的部队之所以还没有完整步入铁器时代,自然是因为参战人员的武器或防具并非由家族来统一配发,像是“大夫”、“士”、“徒”需要自家花钱买。也是因为这样,出征状态的“羡”是由家族来提供军备和保障后勤,反而在武器和防具上实现了铁器时代的变革。

位列军阵前方的楼氏之“羡”们,他们全员身披铁甲,手里的武器也尽是铁刃。

第一排自然是战车兵,从第二排开始到地第三排的“羡”是一副刀盾兵的款式,从第四排到第十排则是长矛兵。他们组成了军阵的头部。在晋军这里叫第一“彻”。

第二“彻”也存在刀盾兵和长矛兵,只是以战戈兵的数量居多。

第三“彻”则是变成了弓弩手居多了。

军阵的左右两翼,各自有一千左右牵着战马静立的部队。

怎么不是骑在马背上?马是生物,自然有体力一说,肯定不能没有开打就一直骑在马背上啊!

在影视作品之中,甭管是行军亦或是排兵布阵期间,骑兵就是时时刻刻骑在战马的背上。

事实是什么?骑兵赶路骑得是骡马,并不会骑在战马上赶路;排兵布阵的战前是牵着马移动,只有得到要出击的命令才会骑跨在马背上。

从兵种分布上来作区别,出战的楼氏私军之中,近战兵约是七千,剩下则是远程部队。

军阵有着长度和纵深,由于晋军摆明就是想要冲锋陷阵的关系,各个方阵之间的间距比较短。

鲁军那一边,他们只有战车兵、长矛兵、战戈兵和弓箭手,军官使用剑,没有成规模手持短兵的兵种。

现在确实是那样。

各国,包括了晋国在内,只有楼氏成规模地武装短兵器,成批地训练刀盾兵,要不然都是以长兵器为主。

可能是鲁军的高层很清楚己方处在弱势,他们的军阵留出了足够的纵深。

并不是只有国土才讲纵深策略,排兵布阵也讲究纵深。

那体现在出战部队的各方阵间距上,一般情况下每一个方阵至少间隔二十米以上,不止是防止互相挤压,也可以在敌军造成突破后方便调动部队堵上缺口。在这种情况下,军阵的纵深是否足够就很关键了。

两边的主将回到本阵,不久之后擂鼓声先后响起。

楼令回到本阵就来到巢车之上,并不是待在第一线亲自发起冲锋参与肉搏。

即便是很莽的郤武子,他也极少亲自参与冲锋。

一军的主将只有在需要亲自鼓舞士气的时候,才会适当地亲自冲锋一下。

要不然的话,主将可不是冲锋破阵的战将,主将的主要工作是指挥和调度全军,远比亲自上场去杀敌要重要得多。

这是什么区别?就是万人敌和个人敌或百人敌的区别。

其实,历史上也就一名百人敌,他叫项籍,字羽。

真的,排除掉野史、演义和戏说的作品,正史上只有记载项籍亲自在一场交战中亲手杀死百名以上的敌军,除了他之外没有任何的其余人办到过。

非亲非故的确是该称呼为项籍。

为什么?简单就是只有长辈或挚友才能够连氏带字来称呼,其余人就是应该称呼项籍。

而项籍在自我介绍也不是自称名或字,一般是告知氏再加上官职或号。

所以,真要有东汉末年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