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842章 黑色越野车(1 / 2)

“目前发现的工靴印、掌纹、黄色塑料绳和疑似血迹,都指向同一个嫌疑人,身高 178-183厘米,穿 43码工靴,可能携带撬锁工具和切割工具,”杨林擦了擦额头的汗,“但这些线索都需要实验室化验才能确认关连性,比如掌纹是否与烟盒指纹匹配,疑似血迹是否为死者所有,金属碎屑是否来自作案工具。”

杨森点头,翻看着勘查记录:“死者的身份还是个谜,身上没有身份证、手机等能证明身份的物品,烟盒和纽扣也都是常见物品,无法直接关联到具体人员。”他指着死者裤脚上的褐色泥土,“这种泥土含有较多的沙粒和腐殖质,不是市区常见的土壤类型,可能来自郊区或工地,需要检测泥土成分,确定来源地,或许能找到死者生前的活动区域。”

“黑色 SUV的线索也很关键,但目前只有李宝军的描述和小巷墙上的金属摩擦痕迹,”杨林补充道,“市政监控能不能拍到车辆还不确定,就算拍到,没有清晰车牌也很难追查。而且嫌疑人反侦察意识较强,抛尸地点选在监控损坏的转运站,还清理了部分痕迹,给我们的勘查增加了难度。”

当两人结束扩大勘查时,已是中午 12点。技术人员将提取的掌纹、指纹、疑似血迹、金属碎屑、泥土样本等 15份证物分类装箱,准备送往刑侦支队实验室。杨林看着装满证物的箱子,眉头仍未舒展:“虽然发现了不少线索,但都需要进一步化验才能确定价值,目前没有任何指向性线索,既不知道嫌疑人是谁,也不清楚死者的身份,案件还是处于僵局。”

杨森收起勘查工具,语气里带着一丝无奈:“只能等实验室的化验结果了,希望掌纹和指纹能有匹配,泥土成分能确定来源地,这样我们才能有下一步的调查方向。”他看了一眼仍俯卧在地上的尸体,“死者身份一天不确定,我们就无法了解他的社会关系,也找不到可能的作案动机,调查很难推进。”

两人将勘查记录整理好,向等候在现场的陆川汇报。“扩大勘查共提取掌纹 1枚、指纹 2枚(完整 1枚,残缺 1枚)、足迹拓片 18张、纤维样本 8份、疑似血迹 3处、金属碎屑 2份、泥土样本 5份、黄色塑料绳 1段,”杨林指着证物箱,“所有证物均需送实验室进行指纹比对、DNA检测、成分分析,目前暂未发现能直接指向嫌疑人或死者身份的重大线索。”

陆川点头,语气平静:“辛苦你们了,先把证物送回支队,让技术科加急化验,务必尽快出结果。”他看向转运站周边,“同时安排人员走访小巷两侧的商户和居民,寻找更多目击者,调取周边 3公里内的市政监控,重点排查昨晚 8点至凌晨 5点的黑色 SUV行踪。”

阳光透过转运站的顶棚,在地面投下斑驳的光影。杨林和杨森将证物搬上警车,心里清楚,虽然这次扩大勘查发现了不少线索,但要解开案件谜团,还需要依赖实验室的精准化验和后续的走访调查。死者身份未明,嫌疑人踪迹难寻,这场与时间的赛跑,才刚刚开始。

警车驶离转运站时,杨森看着窗外渐渐远去的小巷,想起那枚留在泥土里的残缺指纹——或许,这枚小小的指纹,就是打开案件真相的关键。他拿出勘查记录本,在“待化验线索”一栏郑重写下:“1.掌纹与烟盒指纹比对;2.疑似血迹 DNA检测;3.泥土成分分析;4.金属碎屑材质鉴定”,每一项都承载着揭开真相的希望。

回到刑侦支队后,两人将证物一一交给技术科,反复叮嘱要加急处理。技术科人员接过证物,承诺会在 24小时内出具初步化验报告。杨林和杨森坐在走廊的长椅上,疲惫地靠在一起——一上午的紧张勘查让他们口干舌燥,但想到那些尚未解开的谜团,两人又立刻挺直了腰板,等待着化验结果带来的新突破。

和平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