帝早些时候的情景。
那个时候,皇上似乎也经常不明所以的感叹感伤。
那个时候的他还没有如今这般精明世事。
他还很疑惑,身为皇帝,哪里来的那么多忧愁。
毕竟这天下都是对方的,要什么得不到?
用心想事成来形容也不为过。
如此生活,还有什么可感叹的?
江山,美人,权力,财富,要什么有什么,又有何事值得帝王感伤。
可在陪伴了老皇帝几十年,如今又在新君身边服侍后,有些东西他赵全也是明白了。
毕竟,他赵全虽然只是一个太监,但毕竟是皇帝身边的太监。
他所掌握的能量,又岂是寻常人可比。
可他也是如此,在经历了这么多年的生活后,他才明白,有些事情,还真是连帝王都无法称心如意。
世事,这就是世事啊.....
赵全同样长叹一声,转身又赶忙进了宫殿,来到了朱瞻基内殿的门口候着。
而在那乾清宫的大殿门口,皇上和赵全赵公公的举动,也如同命运一般,在那门口的小太监心中留下深深的疑惑。
春去秋来。
仿佛只是转眼间的功夫,原本那春意盎然的皇宫中,此刻已是一片秋凉之景。
枯黄的树叶,伴随着那秋风浮动。
在那空中晃晃悠悠的飘落下来。
留下了满地枯黄之色。
此时的朱瞻基依旧站在那乾清宫的宫殿门口,在他的肩膀上,已然因为秋凉披上了细袍。
在这数月的时间里,朱瞻基的双脚便仿佛被绑在了这皇宫的地砖之上,是一步都未曾离开过。
若是换了当初老头子在的时候,只怕老头子第一个便会蹦出来怀疑这小子的脑袋是不是跟他二叔一样被夹了。
这样的事情,在早前是绝对不可能在朱瞻基身上看到的。
可如今,就连朱瞻基自己似乎也都习惯了这样的生活。
每日睁开眼便是在这皇宫中,闭上眼,依旧是在这皇宫之内。
身边的人,也大多都是那熟悉的样貌。
相比于熟悉、习惯,朱瞻基更愿意用麻木来形容自己如今的处境。
当然,朱瞻基这数月的坚持,也并非没有回报。
当初命杨士奇组建的海军,如今也初具规模,命工部营造的海船,也已经像下饺子一般,在整个明朝的周边海域上来来往往。
无数的金银,正在不断的从那东瀛之地,朝着大明朝的境内运回。
短短几个月的时间,整个大明朝沿海港口码头的税收,便已经达到了当初大明朝一年财政收入的七成!
七成啊!
单单这一项,便为大明朝增加了七成的财政。
虽然这本就是朝廷从口中故意放出来的肉,甚至大部分被那些拥有海船舰队的人吃掉,但这本就是朱瞻基的计划之一。
所以并不可惜。
反倒是这样的数目,足以显现如今大明朝民间海船的交易量,正在不断的攀升,甚至可以用疯狂增长来形容。
毕竟,与这个数目对比的可是整个大明朝数千万百姓耕耘所得。
虽然到目前为止,这样的计划还未给大明朝带来任何正面的推进,看似只让那些拥有海船的人吃了个满嘴留香。
但即便是此刻,也并非是真的对大明朝没有半点帮助。
如今大明朝民间海船的数量增加,尽管都是民用商用居多,但因为数量太多,加上大明朝海军的组建正在不断的增加。
曾经对大明朝造成很多麻烦的倭寇,却在这样的局势下,彻底的消失了。
其实这些倭寇原本并非是东瀛的正规军队,大多数都是一些活不下去,在外讨命的东瀛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