攻伐,屡次建立战功,此时已众望所归。恰逢君主年少,国家动荡,将士们密谋推举拥戴赵匡胤为帝。以后,事态的发展,果如百姓所预料。赵匡胤率领的大军,于正月初二出城,当天下午便驻扎在离开封东北四十里的陈桥驿。赵匡胤的弟弟赵光义和赵普到处散布"天上有两个太阳,正在搏斗"的谣言。这样,"一日克一日"的法传遍了军营。第二天一早,众将身穿铠甲手执兵器,直接敲击赵匡胤的门:"众将无主,愿立您为天子。"赵匡胤惊醒起床,还没有来得及回答,已被披上了黄袍,众将围着下拜,口呼万岁。赵匡胤统帅大军回师,突人京师开封,进入宫廷,后周众大臣们束手无策,范质、王溥等下拜听命。魏仁浦不甘心后周就这样被颠覆,他组织一部分朝臣反抗,终因势单力薄,被镇压了下去。从此,魏仁浦染病在身。他临死前还一直念着后周世宗柴荣的名字,自责没能保住后周的江山。
乾德二年964年正月,魏仁浦与首相范质、次相王溥同日罢相,拜守尚书右仆射。
开宝二年969年,赵匡胤亲征北汉,魏仁浦从行。途中因病返回,在梁侯驿今山西沁县界去世。享年59岁。
开宝五年972年,其子魏咸信娶宋太祖之女永庆公主。
景德四年1007年,经魏咸信请求,宋真宗为魏仁浦赐谥"宣懿"。
评价一下这个人吧。
当时幼帝周恭帝柴宗训继位,幼帝实力自然不如先帝,当时就传来了很多传言,弄得人心慌慌。建隆元年初一那一天,后周满朝文武还在庆祝新年的到来,大家聚集在一起喝酒赏舞好不热闹。
偏偏有两州镇之地使者飞奔过来,表示契丹军队正在南下,很快抵达边境。执掌军队六年的赵匡胤这个时候派上了用场,履立建功的他更是深得圣心,于是被推举出兵,出兵之时,众人都不曾想到赵匡胤此去便是称帝之路。而魏仁浦也不曾料到,赵匡胤胆敢称帝,但是事已至此也没有办法,虽有不甘,可怎能颠覆,他为了先帝还曾经组织过一次反击,终究因为势单力薄而失败。
反抗失败后魏仁浦就闷闷不乐染病卧床,内心十分纠结和羞愧,自己没有能够保住后周的江山,最终病逝。他为人正直,深明大义,忠孝仁义占了一个遍,而且博闻强记,为了后周鞠躬尽瘁,可以后周能够统一北方,有魏仁浦的一份汗马功劳。尤其是出身贫寒的他更加懂得百姓处于一种什么水深火热的环境之下,也因此更加知道爱护百姓。
他自己节衣缩食不铺张浪费,家里有余粮也愿意主动拿出来捐给当地的部队或者是百姓人家,大家都念着这位大官的好。这就是一代传奇宰相的故事,感人肺腑也值得后人学习。
魏仁浦少年时以孝顺谨慎闻名,后晋时开始出仕,从此步入宦途,尤受后周太祖郭威、后周世宗柴荣的重用,官至宰相。他为人清静俭朴、宽容大度,能言善辩、足智多谋、与人为善、左右逢源。“一点浩然气,千里快哉风”,可以是他心胸的体现。他博闻强记,殚精竭虑,为后周统一北方立下了汗马功劳。晚年遇上“陈桥兵变”,他虽竭力想保住后周政权,但终因势单力薄,以失败告终。处乱世,显忠良,他对后周政权一片忠心,晚年自责,孤独寂寞,怀念先祖,不幸染疾而死。他与范质、王溥不可同日而语。他是那一时代少有的尽忠之臣。后人都称他为“寂寞的魏仁浦”,就是因为他一生尽忠尽职,不同流合污,尽显一代忠臣风范。
后汉隐帝的宠臣作坊使贾延徽常常利用受宠之机,诬告贤良,对于自己看不顺眼的事情,也总是加以扭曲地告诉后汉隐帝。因他常向后汉隐帝进言,居然获得了“谏臣”的称号。而受他迫害的臣僚们则苦不堪言。就连办事谨慎、心翼翼的魏仁浦也受到牵连。贾延徽和魏仁浦曾是邻居,贾想扩建自己的房屋,于是四处征地。他贪心无止境,认为魏仁